51次台灣
賴清德的國慶演說,還不錯. 提到了51次台灣,只有2次中華民國,主題為「變局中奮起的新台灣」,而不是新中國,或者中華民國-這可能是歷年來總統國慶演說中最具有台灣主體性的一次. 而令人驚喜的是,演說中提到一個小段關鍵句,「我們也期待中國能體現大國的責任,停止扭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二戰歷史文件,並且放棄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台海現狀,共同維護印太和平穩定.」 這看起來是在對中國喊話,然而,「二戰歷史文件」這一小段字,懂的人就知道在說什麼,這個文件,就是所謂舊金山和約,台灣地位未定論的來源,這一小段關鍵字,帶來台灣獨立新的契機. 不論它叫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台灣,這些對於台灣統治當局的稱呼,都別具有意義,它們不只代表分歧的認同,更牽涉到這個共同體的變動,一個狀態到下一個狀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這種國家的轉型,或者是擺脫其體制,也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獨立的過程. 以辛巴威獨立為例,羅德西亞從英國脫離獨立,但對辛巴威的共同體來說,並非真正的獨立,於是當黑人成為國家的領袖,他們更改了名字,成為辛巴威羅德西亞,再終止羅德西亞的獨立宣言,於憲法中宣布「辛巴威羅德西亞將不再是獨立國家,成為英國的統治地域.」,再正式宣布獨立與正名,獨立成辛巴威共和國. 殖民者制定的國家儀式慶典,對於被殖民者的意義是,提醒殖民者你還並不是一個國家,或者說,你的國家正在獨立. 而問題在於,獨立的過程必然會有一個轉型階段,舊的體制與新的國家,會有一段重疊時期,無論是立陶宛最高蘇維埃議會,改名成最高議會,宣布獨立,亦或是辛巴威的例子,這都不代表把殖民國當成自己的國家,或者承認一個殖民母國統治的合法性. 那麼,如何面對一個殖民國家遺留下來的慶典,就會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課題. 我們可以想像辛巴威羅德西亞的黑人總統,在慶祝羅德西亞國慶時會說些什麼. 必然是強調辛巴威的存在與辛巴威的主體性,讓辛巴威不會只是個地名,強調他是一個國家. 底下當然會有人吶喊羅德西亞,或者辛巴威,或者辛巴威羅德西亞. 而不管怎樣,這些人都屬於辛巴威,都站在辛巴威這塊土地上. 人們應該會很好奇一件事,魁北克人如何慶祝加拿大國慶? 他們官方會舉行慶典,但人們卻十分低調,他們稱呼這一天為「搬家日」,因為每年七月一日,剛好是許多人家租屋到期的日子,人們忙著搬家,沒空管這日子. 他們有自己的國慶,叫做魁北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