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沒有一刻不是獨裁的
「蔣介石為獨裁者屬於後話,絕非是當年制憲大會的時候」、「搖著三民主義與完成孫文遺囑完成憲政的大旗,怎可能當時大搞獨裁」
槽點太多,不知如何吐起,蔣介石沒有獨裁,恐怕連國民黨都不會輕易使用這種設定.
三點判斷:
1. 蔣介石擔任國民政府主席是直接民選嗎?
2. 國民政府屬於怎樣的組織?裡面要員多屬於哪個黨?
3. 國民政府實行的軍政、訓政、憲政是什麼東西?
當時的國民政府屬於集體領導制,該制度模仿蘇聯共產黨,也就是惡名昭彰的布爾什維克,並非民主制度,裡面的要員多屬於國民黨人,作為國民政府的主席,蔣介石,把合議制改成首長制,也就等同於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而國民政府主席的職權也有所不同,通常隨著蔣中正的去留而變動,當蔣介石下野時,修改法條,主席變成虛位元首,當蔣介石上台後,又恢復成首長制.
蔣介石任內實施清黨,以清除共產黨的名義,也大肆搜捕國民黨內的左派黨員和年輕人以及農工基層,誣陷他們是共產黨「與共產黨同歸於盡」,蔣介石藉此奪權,由右派推舉,成為最高領袖.
「藉清黨之名,謬指各地之宣傳主張減租者為共產黨員,向各機關告發。各機關於接受告訴之後,大事搜捕,至無辜受累者難以數計.」
余英時形容蔣介石:「國民黨內最初也容納了不少知識分子。但自北伐成功以後,國民黨實行一黨專政,它便越來越和知識分子疏離了.北伐以後,社會上有『黨棍』的新名詞流行,這是很值得玩味的。這個名詞在無意中說明了國民黨的基層幹部或是出身『光棍』或者已『光棍化』.」
光棍,指的是指缺乏知識的地痞流氓,對於照顧民眾和追求理想沒興趣,只想利用黨職身分攫取好處,操著黨的政治正確鬥爭他人.
所謂訓政時期,1928-1947,即是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政權由黨代表行使,政府由黨產生,政府對黨負責,重要法律由黨解釋,搖著三民主義的大旗,完成孫文遺囑,於是通過了「訓政約法」,在抗日勝利之前,沒有小黨存在空間,國民黨一黨獨大,一黨獨裁,「抗戰必勝,建國必成」,因而通過「防治異黨活動辦法」,形同黨禁,把其他小黨,都當成共產黨,除了國民黨外,都不具備合法性.
所謂憲政時期,制定憲法後馬上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推翻,都是國民黨一黨獨大,一黨獨裁的產物.
當時,國民黨崇拜希特勒,希望蔣介石效法法西斯,桂永清:「法西斯是極權的政治形式,大權集於一人,一言出口,重逾立法,隨機應變,行動敏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竟能一躍而起稱霸世界者,正由於實行了法西斯統治……法西斯運動是中國救國救民的唯一良策,是民族復興的唯一途徑.」
國民黨元老張繼:「如果蔣介石能夠領導中國國家復興和強大,他樂見蔣介石成為中國的希特勒.」
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國共內戰,蔣介石獨裁皆不是後話,相反,蔣介石利用戰爭,利用鬥爭政敵,進而奪權,讓自己越來越獨裁,著名的「花園口決堤」,就是為了對付日本,加以毀堤,造成90餘萬人死亡,這種一將功成萬骨枯,只有蔣介石這種獨裁者才能作得到,使得他與希特勒和毛澤東並列,成為種族滅絕的百科書中,史上殺最多人的殺人魔王.
可以知道,無論制憲前,制憲中,制憲後,蔣介石都是一名獨裁者,1946年制憲會議中,就是國民黨荼毒台灣人的時候,糧荒、貪汙腐敗、種族歧視,1947年1月行憲後,二月,台灣於是爆發二二八事件.
怎麼可能制憲的時候蔣介石突然不獨裁??????這種歷史,恐怕是國立編譯館版本吧.
制憲大會,基本上並不是真正的民主,是國民黨為了統戰共產黨,鞏固在中國統治地位的合法性,制憲國民大會的代表,並非由「全國多數地區的民眾透過選舉產生的」,他有分兩個1936年的舊代表,以及1946年的新代表,1936年的選舉並非直選,候選人是被決定好的,
當時的評論:
「這種選舉制度顯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為民眾不能享受初選的權利,代表的候選人要由鄉鎮長坊長推舉,民眾的意見已不能自由決定,自己想推選的人沒有辦法推選出來,當然已失去了民主政治的意義,而且在現在的中國,封建勢力潛伏在社會下層的力量很大,除了少數特殊的地方外,大多數鄉鎮的政權皆操縱在士紳階層、官僚、商人、地主階級手中,對於代表候選人的推舉,自然很難代表真正的下層民眾的利益;同時,代表的候選人既先後由鄉鎮長及國民政府來決定,想當代表的人,當然需要奔走於政府機關權貴者的門庭,於是賄賂操縱等弊端便成為競選代表的手段.」
「先由鄉鎮一般小吏推薦,再由大官核減,再由中央圈定,然後發還給『曾舉行公民宣誓』的人去『選舉』.然而這是真正的『選舉』嗎?這是真正的「國民大會」嗎?這是黨政府將要還政於民的誠意表示嗎?這是將入憲政時期的一個好徵兆嗎?這是國難時期精誠團結的好現象嗎?」
至於宣誓的誓詞是什麼?「三民主義」.
「不知是否不『宣誓』者,即不能取得公民資格?……結束黨治,還政於民的今日,人民必宣誓『實行三民主義』,方能取得公民資格,方得參加國民大會選舉,於情於理,是否相合?這種誓詞,現在中華人民中有多少人肯簽字,大是問題,對這個誓詞,倘百人中肯簽字者只有一人,是否今後中華民國百人中九十九人被褫奪公權,而一人為公民?是否今後的國民大會即由中國人口百分之一的人民來選舉?」
這些所謂制憲代表候選人的名冊,都被歸入政、黨務、軍和教育中,黨政軍出身之人占候選者的大多數,也就是所謂黨國體制的由來.
而當時中華民國人民質疑的三民主義,已經成為了台灣人服從的憲法,唱的國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然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政黨代表並不是透過1936年的「選舉」出現的,而是1946年蔣介石給予的政黨名額,包括共產黨也有名額,國民黨又是佔據絕對多數,沒經過選舉.
國民黨的多數暴力,很早就開始.
「蔣中正當年制憲大會為何容許其他政黨?因為,當時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代表的產生,是由全國多數地區的民眾透過選舉產生的!」
這通盤錯誤.
蔣介石當年為何會容許其他政黨,是為了避免制憲大會淪為「一黨包辦」,原本的政治協商會議,共識是「先改組政府,後召開制憲大會制憲」,蔣介石撕毀協議,拒絕改組政府,直接召開制憲會議.
我們可以從蔣介石的談話,一窺他制憲的原因:
「三年以來,共黨在社會上攏絡各黨派及社會團體包圍政府,孤立政府之陰謀,今已被我完全勘破,此為國民大會開會最顯著之功效也.」
並不是「蔣介石放棄獨裁,搖著三民主義與完成孫文遺囑完成憲政」,而是,中國自清末之時,就有民主憲政的呼聲,而蔣介石以訓政之名,行獨裁之實,所以才出現共產黨、國社黨、青年黨,中國人組黨與之對抗,這些在野黨的共同點就是反對國民黨一黨訓政、一黨獨裁,而後國共雙方爆發內戰,至於第三勢力,就是提出制定憲法的人.
中國民主社會黨主席,張君勱,中華民國憲法之父.
這個人反共,也反國民黨,他反對共產黨實行人民專政的共產主義,也反對蔣介石不遵守憲法.他是政協會議中,起草憲法的人,後來經過制憲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其實是內閣制,總統是虛職,這一條,由他和共產黨制定.
民間呼籲憲政的呼聲,在日本侵華之前就達到高峰,即使在日本侵華之後,民間仍然持續要求憲政,蔣介石想趁亂「一黨化」,收編這些小黨,甚至與共產黨合併,蔣說,「一、不限制各方對主義的信仰,二、無意取消各黨派或不允許其存在,唯願融為一體」
就是說我不取消黨派,跟我融為一體就好了.
失敗後,實施黨禁法條,小黨於是上書「請結束黨治,立施憲政,以安定人心,發揚民力,而利抗戰案」,蔣介石用在抗戰勝利前,黨治沒有解除的必要,憲政等打敗日本後再實施當理由,然後派雷震草擬憲政期成會名單,假意敷衍,沒想到,憲政期成會真的草擬出一部「期成憲草」,張君勱參與其中,蔣介石勃然大怒,說期成憲草危害國家:
「民族之所以衰弱,國家之所以危亡者,實由於一般知識階級,自私取巧,以致是非不明,邪正倒置...影響於社會人心之紛亂也.參政員中固不乏明特持正之人,然而乘國難以為進身巧奪之機,如曾琦、張君勱輩,其危害於國家,有甚於汪兆銘者,若梁漱溟之流,且猶少正卯之不若矣,可痛之至!」
沒多久就被廢除了.
小黨們不死心,繼續上書,「實現民主以加強抗戰力量樹立建國基礎案」,又是張君勱,其中表示「政府明令以最短時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另外有一條很有意思,「政府一切機關,應發揮天下為公之精神,實行選賢與能之原則,尤以戰時如然,不得歧視無黨、異黨之份子,及利用政權吸收黨員並強迫公務人員入黨.」
可以知道當時國民黨怎麼對付中國,後來就怎麼對付台灣.
蔣介石看了又更怒了,直接把張等人打成德匪,對,當時還沒有「共匪」這概念,蔣「甚為憤慨,並疑張君勱與德國及敵偽有勾結」,要法辦這些小黨.
正當雙方勢如水火之際,國民黨的王世杰出來打圓場,他勸告蔣,也勸張君勱,最後折衷了意見,國民黨許下政治承諾「抗戰終了之日召開國民大會制憲」.
這些小黨有什麼來頭?為什麼敢跟一黨獨大的國民黨唱反調?因為這些小黨的來源,比國民黨還早,每個人都比蔣介石還資深,他們就是真正促使各省獨立,推翻滿清的「立憲派」.
中國民主社會黨,是由「中國國家社會黨」及「中國民主憲政黨」兩黨合併而成,社會黨的前身是「研究系」,又名「憲法研究會」,來源是梁啟超的進步黨,「中國民主憲政黨」,則是梁啟超所組成的政黨,這兩者顧名思義,專精憲政,知曉各國憲法,提倡民主與監督制衡,反對袁世凱稱帝,也反對孫文的護法運動,清朝時,他們提倡制憲,要求設置國會,民國時期,也是如此,無論是北洋政府的民國,還是國民黨的民國,蔣介石的民國.
進步黨,就是當年第一屆國會的第二大黨,第一大黨是國民黨,他們的黨主席叫做宋教仁.
那是國民黨最民主的年代,也是最理想性的年代,一群真正的中華民國開國英雄,同盟會、共進會聚集在一起,也提倡民主,也提倡憲政,宋是標準的「議會迷」,直到死前,還在提倡憲法,「..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宋是當年國民黨真正的領導者,所到之處,無不受人愛戴,聲望比孫文還高,蔣介石那時只不過是個黑道而已,而他的競爭者,正是梁啟超.
啟超說,「譬若弈棋,必求高手對弈.」
教仁回,「希望反對黨亦發達,能至旗鼓相當而後已.」
啟超道,「故政黨對於他黨,必須有優容之氣量.」
教仁答,「所以我們此時要致力於選舉運動.選舉之競爭,是公開的、光明正大的.」
「你上臺執政,我願在野相助;否則我當政,請你善意監督.」
這兩人的共同答案,就是政黨政治.
不過,宋被刺殺了,國民黨也變成了一個一黨專政的獨裁政黨,實施「黨治」,歧視與排除其他政黨的存在,可以知道的是,憲政、政黨政治、議會,是當時民間之聲,也是知識份子的主流,也是國民黨永遠的政治承諾,這個黨,原本是宋教仁的政黨,提倡議會與制憲,而不是什麼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國父的傳人-孫文,甚至被懷疑是刺殺宋教仁的指使者.
但宋的遺志,沒有傳給國民黨,反倒是由他的對手梁啟超繼承,然後,由他的追隨者張君勱,向國民黨與蔣介石進行最文明的勒索,最不可違抗的要求.
這就是中國的民主派.
對日本抗戰勝利之後,原本要「結束訓政,實施憲政」,但國共開始發生衝突,包括接收戰敗後的日佔區,以及蘇佔區.蘇聯方面要求中共組成聯合政府,美方則希望國民政府組成民選政府,民間方面希望國共停戰,實行憲政.
美國對華政策比較能解釋「制憲」的動機和本質,
1. 希望國共停戰,全中國完全復歸於有效的中國治權,
2. 希望中國統一,由國民政府主導,國民政府應設法成立一個主要政治分子的代表所組成的全國會議.
3. 廢除一黨訓政,國民政府擴大包容國內其他的政治分子,舉行選舉,實行民主.
4. 軍隊國家化,不希望共產黨軍隊存在.
但蔣介石方面,則希望以「民主」之姿繼續執政,繼續一黨專政的局面,共產黨則不願放棄軍隊,兩方都互相想消滅對方,於是,民主和憲法就成為兩方奪權的道具,徒具形式,雙方都以民主自居,而把對方打成「偽政權」,而民主就在兩個威權與獨裁政府間,被犧牲掉了.
蔣介石施行的是沒有民主的選舉(election without democracy),也就是人民只能選出由國民黨指定的人選,是一種威權主義下的選舉,沒有公平性、沒有自由性,也一點也不平等,人民只是蓋票的工具,而國民黨控制選舉,分配選票,甚至能叫已經當選的人禮讓給其他人,由蔣介石屬意的人選當選,並且排除異己.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假民主,而實施這種假民主的動機,在於鞏固自己的權威,強調統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欺騙美國,爭取美援.
這也是為何他會容忍這些小黨的理由,是為了跟美國做交易,和中國人民做交代,所以小黨屢屢以退出制憲大會要脅,這是因為,一旦只剩下國民黨一個黨,這個制憲大會就玩不下去,失去正當性,而這些小黨,即使實力不如國共,仍然組成第三勢力,想利用雙方的權力較勁下的真空,賭一把實行真正的民主和憲政,這種想法,尤其以張君勱最為強烈,國共內戰後,儘管他的政黨跟著國民黨一同去了台灣,但他沒有去,他寧願遠走海外,批判共產黨,儘管同樣是反共,他認為無論在蔣的中國還是中共的中國,都不會有言論自由,他被中共宣布為戰犯,被國民黨特務監禁甚至暗殺,也親眼見證了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是怎麼關閉中國的書店,歧視小黨,禁止集會結社出版的自由,後來他到香港去搞起「第三勢力」,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蔣介石實施了這種假民主後,將民主(democracy)歸咎於國共內戰失敗的原因,認為是配合美國要求,影響他的動員戡亂,但這種蔣式民主,不但沒有鞏固國民黨的民心,反而引發了種種亂象,包括黨內內鬥、貪汙腐敗、政治分贓,而在戰時堅持舉辦的假選舉,不顧經濟與民生,甚至更加獨裁,以行憲之名,重新包裝訓政,更讓選民大感失望.
而最慘的就是台灣,當蔣認為一切都是民主的錯,到台灣就更加獨裁,於是出現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以及雷震的組黨運動,當時奉命行事,與小黨虛以委蛇的雷震,受不了蔣介石的獨裁,他主導的刊物「自由中國」發表一篇社論,「敬向蔣總統作一最後的忠告」,反對蔣介石修改憲法讓自己三連任,又發表「我們為什麼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反對黨」,鼓吹組黨制衡執政黨,最後,雷震被以叛亂罪逮捕,說他提倡民主是「為匪宣傳」,自由中國被查禁.
我們可以明確地說,蔣介石沒有一刻,不是獨裁的.
他就是沒有辦法,讓人民提出自己的人選,好好地把票投下去,他就是要在旁邊掌控、支配、安排、布局,把民主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他的確需要小黨,但不需要假中立,對於威權思想來說,服從權威,一黨專政,唯黨是從,維繫獨裁者與黨棍的利益,這才是中立.
我們可以從中華民國憲政的歷史,看出國民黨是如何從一個主張憲政的政黨,質變成蔣介石的威權政黨,從以黨為自我中心,到以領導為中心,從歧視與消滅小黨的「黨治」開始,排除異己,就算這些小黨反共,就算是同一黨人如雷震,他們把民主給架空化,虛無化,從以人民為主,變成我就是民,我就是主.
即便反共的意識形態正確,儘管有美援,儘管有抵禦外侮,對日抗戰勝利的大旗,有強大的領導和軍事實力,但欠缺民主思想,就只威權而已,「黨外無黨,黨內無異見」就是輸掉了國共內戰的根本原因.
而民主進步黨,是從一個小黨起來的,參與制憲大會的兩個黨,後來跟著敗戰的國民黨到台灣,也成為台灣人參政的一個管道,和對國民黨陳抗的橋樑,對,戒嚴時期,實行黨禁,還有兩個黨,中國民主社會黨和中國青年黨,就是過去蔣介石威權式選舉下的產物,著名的人物有郭雨新、李萬居、陳菊、游錫堃,雷震與黨外人士籌組的中國民主黨,即是在民社黨的辦公室中,最後成員被蔣介石逮捕,黨外人士二次組黨,即是在一句話「當年雷震還在籌組政黨階段,就已經雞仔、鳥仔抓到沒半隻!」逃過他兒子的整肅,誕生了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與黨外人士如鄭南榕等,解除了戒嚴,聲援野百合學運,廢除萬年國大,當時還有一個奇景,剛成立四年的民進黨,來到學生旁邊進行造勢大會,動員數萬人聲援學生,也就是主席台上的范雲,那就是一個小黨,來到公民運動當中聲援的畫面,沒有收割,沒有騎劫,沒有中共同路人,什麼奇奇怪怪的指控.
聲援所有推動民主的力量,這就是民進黨的DNA,也是他壯大的理由.
現在的民進黨,賴清德已是總統,賴政府曾經找王婉諭入閣,過去,無論是林智堅被一屍五命,還是吳音寧被獵巫,在民進黨政治人物最脆弱的時候,基進黨替其說話,並提供舞台,在他們成為眾矢之的,萬箭齊發,甚至在黨內被落井下石的時候,成為他們的避風港.
民進黨的民意代表們,也多不曾仇恨其他小黨,為了應付在國會中毀憲亂政的國民黨,投入大罷免,卑微到不能再卑微,忙碌到不能再忙碌,聲援罷免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對付同樣支持罷免的小黨?
那麼,這種「台灣不需要反對黨,民進黨自己監督自己」、「反共剿匪之前,小黨沒有存在的空間」、「小黨背刺,必須消滅掉一個都不剩」、「責怪選民沒有三票投給民進黨」,甚至連民進黨自己的支持者,也被質疑投錯票,國會會輸都是投給第三勢力.
這些奇奇怪怪的威權思想,到底怎麼來的.
賴清德從來不是獨裁者,民進黨也並沒有一黨獨大,但在藍白不斷形塑民進黨獨裁的同時,有一股浪潮正在由下往上,壟斷民進黨的聲音,配合藍白的指控,讓民進黨看起來就像是他們所說的那樣.
跳到黃河也洗不清.
在旁人看來,這幾乎是一種相反的意識形態,奇異的合作關係.
一方說著,「你們就是獨裁!」,另一方附和著,「對,我們就是獨裁!」,民主進步黨,啞巴吃黃蓮.
這種仇恨小黨的浪潮,除了拿來對付小黨,也在鬥爭資深的台派,與小黨有關聯,曾經幫小黨說公道話的人,質疑他們的忠誠,檢查他們的意識形態,彷彿這麼做可以得到什麼權柄.
然而,中間選民、搖擺選民、非綠選民,所有潛在可能,可以,支持罷免,支持民進黨或部分支持民進黨的人,卻離民進黨越來越遠,對民進黨反感的,反而越來越多.
民主的制度,就是每個政黨都會互相分票(競選),監督(背刺),那些聲稱曾經投過小黨,捐款過小黨,對小黨失望,懷疑小黨背刺,而開始排斥小黨的人們,說穿了,並不是小黨分走民進黨的票,而是民進黨分走了小黨的票,你們的存在,就是證明,選票是會流動的,選民的喜好是浮動的,將來對民進黨失望,你們也可能會轉投其他政黨.
這都不會是一種原罪.
而當支持者,把所有選舉的失敗,都歸咎於小黨,那麼,民進黨就無法找到自己的缺點,並且修正它,這個黨,就永遠不會進步.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能力很好,失敗都歸因於別人的錯,一個人若如此,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一群人若如此,就是集體陷入盲目.
成功帶來的酬賞太少,因為視為理所當然,而陷入保守和停滯;失敗的代價也太小,就會不斷地繼續犯錯.
更可悲的是,造就一股自我優越感,失去人們的支持與信任,甚或使人嫌惡,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態,對於民主制度而言,就會失去每一次檢驗帶來的,使政黨自我修正、提升素養的效用,說穿了,只是一種逃避心理,自我安慰,自我麻痺而已,看不見問題,逃避檢驗,長此下去,對一個政黨的發展並不健康.
黨外無黨,黨內無異見,這是國共內戰,國民黨輸的原因,也是蔣介石被認為獨裁的理由.
作為民主制度下的政黨,如果想要永續執政,對抗中國威脅,保護台灣,這是必須被打破的詛咒,BROTHER.
PS.(神父的群組禁止截圖外流,已經退出的人,就不要再外流他人截圖,這並不尊重他人,也會讓其他使用者陷於恐懼,有被監控的感覺.如果不認同神父的觀點,也不需要人身攻擊,罵人是笨蛋,自己也不會變得聰明.如果只是想公審追蹤數較多的台派,獲得關注,也麻煩做點功課,多學點歷史,不要誤導其他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