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不反中到頭一場空
其他國家跟美國不是反共,是反中、抗中,他們對抗的不是共產黨,而是中國等獨裁國家.
不然越南是越共、古巴也是共產黨,美國不是對抗這些國家,日本有日本共產黨,美國有美利堅合眾國共產黨,總部位於紐約曼哈頓,如果反共主義是潮流,這些民主國家不會存在共產黨.
舊時的反共主義在美國已經有麥卡錫這樣的不良效應,在德國,則有法西斯主義,希特勒也是反共的.
反共比較適合中國人去反對他們的政府,或者華人,目標才會精準,反對中共政府,而不影響自身認同,而不是台灣人.
台灣人跟這些國家不同的地方是,有當初反共造成的白色恐怖歷史,而現在的國民黨就是繼承蔣介石反共的親共政黨,他們標誌自己是中國人,你用反共去凸顯荒謬,問責對方可以,當作自身之意識型態,則有主客易位,弱化獨立國家的想像,弱化本土意識,被外來殖民者的國家意識替代的問題,而你無法動搖蔣家為根基的深藍意識形態.
反共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讓中國人和台灣人的身分混淆,放棄主要目標中國,去除加害者的影子,反而變成意義不明的共產黨,匪諜就在你身邊,去反對一種共產成分,連台灣人都是輻射對象,這會造成指涉目標不精準,打錯敵人、自我認同被混淆,這就像原本要打一個魔王,結果變成屠s魔王周邊的村民,因為他們有魔王的影子,魔王安然無恙,村民死傷無數,勇者分辨不清楚,反倒是勇者成為了魔王.
反中、抗中,本意一直是反抗中國侵略,中國人只要信仰自由,不侵犯其他國家,不欺負其他民族,自然不是被反對的對象,身爲被壓迫的民族,反中/抗中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如果害怕被說成反對整個中國,「抗中」即可跳脫出這種指涉,「反中不排華」,也可以降低中國人的恐懼,香港人反中、圖博人反中,不會有人聯想到種族主義,因為他們是被種族滅絕的對象,「正常人」都會認知到是弱小國家/民族的反侵略、反併吞的反抗主義,當你開始「害怕反對整個中國」這一點而修正論述,只代表了你進入了強暴者的邏輯,或者懼怕中國,採取了綏靖主義.
你要反抗中國,卻不敢指出反抗的對象-中國,這不就是代表著只能做有限度的反抗,或者不敢反抗、放棄反抗?
而美國有些政治人物提倡反共不反中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有排華和種族歧視的歷史和現實狀態,而你並不是美國人,也不是中國人,是台灣人.
而「反共」也可以操作成反對整個中國,因為中國共產黨就代表整個中國,中國人的國家就叫做中共,但敵人不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知道比起「抗中」,「反共」對自己是無效的,威脅性較低的,這就是為何在罷免過程中,中共允許國民黨講「自己也是反共」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可以將反中的力量,推到一個徒具形式,而無實質威脅力的陷阱,甚至可以令敵人自亂陣腳.
用蔣介石等殖民者強加的反共記憶,與反抗侵略者的抗中行為嫁接,讓被殖民者(不論本省、外省)去對抗共同敵人或者訴求團結,本身就是一種不正義.
「抗中保台」才是民進黨真正的主張,符合台灣本土的精神,他的語意精確,對抗中國,保護台灣,目標明確,不傷及無辜,「副作用極低」,同時也確保台灣人的認同,也是爭取817勝利的口號,敵人畏懼這樣的武器,所以不斷將之妖魔化,所以到現在連「反共」的問題,都說成是「抗中保台」的失敗,好的歸於反共,壞的歸於抗中保台,如同好的歸中華,壞的歸台灣一樣,用意在於讓你看不見問題,讓你「不准反對中國」,只能進行「無效的反對」,就連反對也必須符合「一中意識形態」,仍然是在「一個中國」的框架裡.明眼人都知道,從賴清德開始競選時,「抗中保台」就被棄置,取而代之的是「中華民國式的反共」,他釀起了更大的社會衝突,但本土意識沒有被彰顯反而被稀釋.
反共、車輪旗、蔣介石,藍的被刺激,綠的恐懼,中間選民覺得偏激,光二二八家屬就不可能支持.
光一個就很毒了,何況三個.
我不希望823再採用這種策略,這只是滿足同溫層或黨中央一些傾華者的狂想,殖民政權利用自身權威加諸於台灣島上的共通殖民記憶,是很吸引人的,因為大多數人,尤其是老人,多少都會有,擱置懷疑與習慣成自然以後,就是現成的道具,但他們疏忽的是,相比這種虛幻的記憶,殖民者帶來創傷記憶是更為龐大的遺產,他沒有被遺忘,只是無法被說出口.
當你執著於中華民國的符號,旗幟,甚至反共的記憶,看起來人很多,聲量很大,但那不代表真實,只是虛花幻影,只代表你並不夠清醒.
反共跟抗中並不同,指涉範圍不同,座標不同,程度也不相同,反共是無差別的,去識別的,抗中保台是有差別的,有識別性的,對中間選民而言,抗「中」的對象就在對岸,自認是台灣人不會感到威脅,甚至會有安全感,會被吸引加入,反「共」,則可能自己也是共產黨,因為連民進黨內部都有共諜,要抓臥底、抓共諜、清內賊,淪為人人恐慌的「抓鬼遊戲」.
反共運動容易走向一種極端,然後沒有一次能真正打垮共產黨,這是蔣介石帶給台灣的產物,自認是中國人,不能反中,所以只能反共,最後變成到處都是共,淪為檢肅異己、鞏固權威的工具,為了反共剿匪,可以不擇手段,為了反攻大陸,所以不在乎任何犧牲.
蔣介石的反共如果有用,當初就不會敗逃到台灣,蔣經國的反共牌得民心,就不會輪到民進黨上台.
之所以被稱為「狂想派」,這背後的隱憂就是會讓人懷疑是不是少數人要藉著反共運動讓過去的威權復辟,讓民進黨變成專屬於中國民國的政黨,把台派洗成中華民國派.
罷免失敗,代表對方的操作成功,對方操作的是什麼?「反綠共、戰獨裁」,關於民進黨的「獨裁者想像」,是怎麼構成的?
1. 反共、車輪旗、蔣介石圖騰造成的錯覺,引發的不良效應.
2. 部分綠營支持者打擊小黨,造成一黨獨大的恐慌,在罷免國民黨之餘,還要強調小黨沒有存在空間,那就只剩下唯一政黨民進黨,這使得民進黨被孤立,然後更加符合獨裁者的印象.
3. 部分頭人的失言,「刑法100條」、「打掉雜質」.
我們必須承認,反共的口號使得罷免的訴求失焦,從反對三惡法、反抗中國侵略、罷免親中立委,質變成一場失控的反共運動,我們以為這種反串與偽裝能動搖藍營基本盤,策反對方加入,讓他們自己罷免自己,卻忽略了,就算是藍大於綠的選區,他們並非都是深藍信徒,而有大量基於對民進黨不信任的中間選民,而就算是泛藍,他們也不相信蔣介石的圖騰與反共口號,國旗在他們眼中只是獨裁者動用國家的力量打擊異己.
趙少康在罷免期間有一句話令人玩味,「賴清德背棄台灣民主安全,只會在內部找敵人,更衝著中國大陸極盡挑釁能事,期待激起不理性言行,替『大罷免』添柴火,即使把台海安全放在砧板上,賴清德也在所不惜,獨裁又鴨霸,越來越像民進黨反對的蔣中正,距離戒嚴只差一步」
這句話顯示了,在泛藍心目中,他們也知道蔣介石是個獨裁者,他們也不相信蔣介石的反共信念,用反共與中華旗策反他們是無效的,他們更相信自己代表國旗本身,蔣介石的戒嚴和獨裁和白色恐怖,外省族群也蒙受其害,他其實只是一個被束之高閣的無效領袖.
當社會被劃分成反共與親共,正藍軍打假藍軍,中華民國派和台派團結消滅共匪,進行所謂的「反共」,不只罷免他們的立委,還要搶他們神主牌,排除他們去共同體之外,民進黨、賴清德、青鳥,在他們眼中,無論如何必須被視為是獨裁者,就像當年的蔣介石對待他們一樣,所以藍軍全部被刺激起來投下反罷免.
反共不反中,到頭一場空,就是現在罷免的寫照,brother.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