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功與大失敗
有網友做了選後分析,他發現「第三勢力全面倒向不同意票」,他發現,8選區的不同意催票率,比2024年國民黨立委的催票率還高,表示除了國民黨外,還有其他政治力量加入反罷免陣營.
而且不只是白色力量而是整個第三勢力,他將所有小黨和無黨候選人納入計算,不同意罷免票的成長,可以歸因於2024年完全沒投給藍綠的選民,他說,幾乎所有第三勢力的支持者被拉去投不同意票.
他認為小歐盟、時代力量、基進等小黨雖然公開呼籲支持罷免,他們的支持者並沒有跟隨領袖的立場,也許是小黨支持者的獨立思考,或者是小黨的組織沒有基層力量,空氣票為主.
他提出了疑問,「第三勢力展現高投票率,為什麼第三勢力支持者願意特別出門保衛國民黨立委?」他找不到答案.
神父必須說,這樣的分析,準確,也不準確,應該把「第三勢力」換成「中間選民」,這兩者並不能畫等號,「中間選民大量倒向不同意票」,這才是正解.
中間選民就是搖擺選民,可以投民眾黨,也可以投時代力量,可以投新黨,也可以投基進,他們是一群非藍非綠的選民,從2024年政黨票可以發現,時代力量只有2.57%,小歐盟只有0.93,如果是將「地方立委所有小黨和無黨候選人納入計算」,那麼,竹二的王婉諭,新北的劉書婷,不可能得到遠超過他們政黨票比率的票數.
「小黨的支持者」是有的,但比較像他們的政黨票,後面的那些「第三勢力的支持者」,比較像是「小黨吸引的客戶」,也就是所謂的「中間選民」,從2016-2024年的政黨票來看,原本是親民黨和時力為主,最後被民眾黨吸走,小黨幾乎歸零,這些小黨和民眾黨的選票,有高度重疊.
這也是神父提出的「轉運站」的概念,本土小黨會接住這些中間選票,總統、市長導向民進黨,一但被消失,就會讓親中小黨得利,總統、市長導向藍白.
小歐盟、時代力量、基進、綠黨等小黨,不只公開呼籲支持罷免,更傾全力投入罷免運動,從連署到宣講,更組織民主行動隊,他們並非沒有基層力量,也不是他們的核心支持者獨立思考去投不同意罷免,而是吸引中間選民的效力受阻.
為什麼「為什麼中間選民展現高投票率,願意特別出門保衛國民黨立委?」
很簡單,伴隨罷免運動同時出現的,是「小黨獵巫潮」.
這個同意罷免方刻意忽略,同溫層假裝沒發生,媒體沒特意報導,但實際上影響罷免十分嚴重的不利因子.
大家們心自問,罷免期間,滑臉書或翠,多少都會看到罵時力、攻擊基進、打壓小歐盟的訊息,無論是指控小黨分票,要連署書不要交給小黨、小黨將連署書丟進碎紙機、小黨志工在罷團被肉搜當成臥底、小歐盟要入主彰化、小歐盟中共同路人....直到罷免末期,王婉諭批評王鴻薇呼籲同意罷免,時力背刺、時力關燈、一票不能投,也沒停過,這些動輒三、四千讚數,幾萬幾十萬點閱率的傳播,比同意罷免文宣還廣泛,你看到了,中間選民不可能沒看見.
小黨、第三勢力,就是同意罷免方通往中間選民的橋樑,唯一能跟中間選民接觸的觸媒,他們就是中間選民辨別要站向哪一方的指標,指標不會等同本體,客戶不代表他們的核心支持者,支持罷免的小黨就是同意罷免方,非綠支持者的象徵.
在網路上,看看有多少簽下連署,中途轉向不同意罷免或不出來的訊息,打壓小黨的現象,已經在非綠選民層全面發酵.
相反,小黨支持罷免的訊息,則在我們同溫層被刻意壓抑,或者忽略,他們的表態支持的聲音並沒有被完全傳遞出去,取而代之的是被散佈他們的負面訊息所覆蓋.
想想看,一個被打的遍體麟傷的人,出現在他的客戶面前,希望他們能支持罷免-而他遭受的攻擊主要來同樣同意罷免的一方(我不是說全部),這個客戶,會投同意,還是不同意?
原本同意的,可能就不出來,原本觀望的,就會轉去投不同意.
如果國民黨是靠民眾黨取得中間選民的信任,那麼,同意罷免這一方,就是因為有些人打壓小黨而喪失了信任.
這兩方對小黨的態度,決定了中間選民的走向.
把餅揍大,是幻想.
當支持罷免的人,明明支持罷免卻遭到攻擊,那就不會有人支持罷免,幻想施虐對方還能獲得到支持,這違反人性,勢強而凌弱,認為人們會因為害怕強權,而服從強者,幻想以恐懼來支配人民,這不符合公平與正義,反而會讓人遠離,讓看不下去的人一同反抗你,這種倒行逆施的邏輯,恐怕只適用在獨裁國家,中國人民,不適用在民主國家,台灣人.
所有公民運動的常識是,凡支持運動者,加入運動的一方,應該保證他的安全和尊嚴,在運動中打壓同樣支持運動的人,搞鬥爭,就會拖垮整個運動的向心力,失去社會大眾的信任,使運動失敗,失去人們的支持.
中間選民的投票意向,取決對權力者的恐懼,國民黨帶來的恐懼與民進黨帶來的恐懼,誰的比較多,他們會就倒向他們的對立面,在罷免之中打擊小黨給中間選民看,那就是把選票送給敵人,除了跳入對方設定的圈套,「民進黨獨裁」之中,加深這種印象,同意罷免方當中非綠的隊友,也會傾向放棄支持,以免自己遭到同樣的待遇,就算是綠的,也會對罷免運動的正當性產生懷疑.
罷免當中,神父雖然試圖制止這股風向,主張無端打小黨會破壞罷免,但也成為了被攻擊的目標,儘管我是深綠的民進黨支持者,但被打成ㄐㄐ支持者、時力的人,你就可以知道這股浪潮有多麼激烈和不可理喻.
把同意票簡化成「都是綠的」這顯然是個誤區,「同意藍」催票率幾乎沒有,不能代表民進黨動員不利,而是動員的方式有問題.
以正藍軍或反共以及中華旗與台獨共存為號召,反向刺激了藍軍出來投不同意,對綠營基層來說,他們對反共和中華民國符號並不熟悉,民進黨政治史上從來沒有一次靠反共和中華旗動員的,更遑論蔣介石的頭像,這應該是黨史上頭一遭,這樣的動員,已經是極限.
倒不如說,有些泛綠因為猛搖車輪旗和強調中華民國意識型態的作法,感受到被壓迫和被篡奪的恐懼,所以不同意罷免,罷免後期,一篇「顏厥安觀點:欲哭欲笑據在伊—一個深綠學者不贊成大罷免的反思」引起反響,反映這種台華不分,反共為主,反客為主,地位不平等的現象.
這也是同溫層經常忽略的訊息.
罷免跟選舉不同,選舉可以鞏固同溫層,盡情攻防反對方,彰顯自己值得選擇,罷免,則聚焦在中間選民,除了被罷免者要降低惡感,提出罷免方更要擺低姿態,降低威脅,避免刺激「降低泛藍(被罷免方)群眾投票意願」
「罷免就是決戰中間選民」以及「降低泛藍(被罷免方)群眾投票意願」
你要說服的是觀望的中間選民,投入自己同意方,不同意罷免方,不要出來,而不是直接幻想成「不同意罷免方的深藍會直接轉成同意罷免」,那機率太低,不敷成本.
最需要你拉住的中間選民你不去管,反而以為,藍綠結合,正藍的外省籍支持者,台獨與中華旗團結,可以吸引中間選民,這恐怕是嚴重的誤判,這種古典的政治刻板印象,仍停留在藍綠鬥爭,反而吸引更強烈的危機感和更錯亂混淆,激化更強烈的衝突,降低本有支持者的投票意願.
同意罷免票不含中間選民嗎?小黨支持者都投不同意?我並不這麼認為,
幾個過門檻的選區,反而處處是小黨的影子,
王鴻薇 過門檻8000票
葉元之 過門檻6000票
徐巧芯 過門檻5000票
羅廷瑋 過門檻5000票
傅崐萁 過門檻1000票
李彥秀 過門檻800票
王鴻薇是時代力量王婉諭在罷免後期針對的對象,傅崐萁更是小黨民主行動隊,「擒賊先擒王」的首站,李彥秀,則是基進黨吳欣岱,從罷免還沒成立前就投入的地方.
接下來的823,絕對是決戰中間選民,小黨就是中間選民的代表,中間選民的觀察指標,兩方如何對待小黨,將左右中間選民的投票意向.
726的失敗,是反共牌的失靈,獨裁牌的生效;藍白小黨牌合作的大成功,本土小黨牌被打壓的大失敗.
只有民進黨與第三勢力合作,民進黨支持者與小黨支持者互相連結,才能打通中間選民層,破解一黨獨大、民進黨獨裁.
不是綠的要去挖藍的票,而是,同意罷免的要把不同意罷免的中間選民,給拉回來,brother.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