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選人推罷免

 
在罷免之中提補選,由補選的候選人來推罷免,這恐怕是天馬行空.

首先,罷免史上應該沒有這種先例,無論是罷免韓國瑜,還是罷免王浩宇,就算是潛在人選也不會直接表明要參加補選,想想陳其邁在罷韓當中喊「把韓國瑜罷掉讓我選」,會是什麼情景.

不管這個候選人是罷團的還是民進黨的,恐怕都會妨礙大罷免,在罷免過程之中,罷團領銜人或志工最常面臨的質疑就是「他就是為了選舉才來的」、「罷團都是民進黨派來的,要找工作」

「罷免就是為了要讓民進黨選上」、「罷免就是民進黨發動」,這就是在罷免之中普遍被質疑的點,如果是為了候選人和政黨的利益,就不會有人投罷免票,甚至跑去投不同意罷免,因為滿足了「執政鬥爭在野」、「藍綠鬥爭」,直接消除了罷免的公共性.

罷免之所以失敗,也是國民黨操作成功的結果,如果直接派出補選的人,恐怕只是在自己主動公子獻頭罷了.

在罷免之中提補選,就是在罷免過程之中在開辦一場選舉,候選人彼此勾心鬥角,場面會更加混亂,當初賴清德禁止在罷免之中提補選,罷免完後由罷團推薦,就是為了預防這種內耗發生.

想想台南現在的情況.

有些人的想像是,民進黨提出人選,這樣民進黨就會全面動員,但事實上,一旦補選人確定,其他失去機會的議員或政治人物,肯定不會積極參與,反而還會扯後腿,就像徐巧芯和費鴻泰的情形.

光罷團支持的人選都不同,同意罷免方的選民色彩各異,在松信,有人提出下架徐巧芯讓費鴻泰上,許淑華的支持者就不滿了,若我們提出補選人許淑華領軍,費鴻泰的選票就出不來了,本來罷免後期罷團分裂就很嚴重,在罷免之中搞補選,或推補選人,只會分裂得更嚴重.

正確的作法是,不確定人選,但人人有機會,誰在罷免中貢獻較多,就能參與補選,有志補選的人都要去推動,這樣人們才會去動,賴清德的作法才是正確的.

當初的情況是,部分罷免團體的人認為,如果罷免是為了要拱特定人選,替他人抬轎,那他們就不想參與了,因為罷免是公民運動,不是政黨私人助選團,所以才會有賴清德提出禁止提補選.

我知道大家選輸了都很焦慮,急著檢討,但不要搞錯方向,不用想像同意罷免票全部都是綠的,也不要忘了罷免的地方都是深藍優勢選區,低估討厭民進黨的情緒,這樣的想法,無疑仍是在認為「民進黨沒有全力動員」,認為罷免失敗都是民進黨的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民進黨已經盡力在動員了,但有極限,不如想想是不是動員的方式有問題,給民進黨太艱困的任務,比如要民進黨動員去參加有車輪旗和蔣介石像的造勢大會,這在黨史上是從不曾發生的事.

希望民進黨能積極參與罷免是正確的,民進黨熟悉策略、組織、知道自己的選民想要什麼,甚至更熟悉社會運動和抗爭活動,因為,那本來就是他們的強項,民進黨本身就有一堆社運份子,林飛帆、范雲等,靠黨外運動起家,823民進黨現在既然決定參戰,就不必侷限在是否推派補選人選.

我個人認為,除了罷團要更積極和民進黨合作,民進黨本身也要更積極和小黨合作,想想對手是怎麼贏的,國民黨選前造勢,集結各黨內明星,加上民眾黨的黃國昌和館長,塑造在野大團結,而不是只有藍軍,相反,我方造勢晚會上,則看不到民進黨政治人物,曹興誠、沈伯洋,這些都不是傳統民進黨支持者熟悉的人.

而如果小黨也偕同民進黨一起在台上,就能破除民進黨一黨獨大、執政鬥爭在野、罷免都是民進黨發起的等質疑,因為,小黨就是在野黨.

當初罷免韓國瑜之所以能成功,就是讓基進黨和公民團體發起,作為掩護,民進黨全力動員,最後在高雄抬起「光復高雄」的旗幟,一錘定音.

823除了罷免活動外,別忘了還有核三重啟的公投,當初這個公投,並沒有被重視,甚至我方連上辯論台的機會都沒有,綠黨在短短一個禮拜的時間,募集連署,讓我們我方有上台辯論的機會,他們一邊支持罷免,還有一邊募集連署.

現在,反方的辯論代表已經出線了,是民進黨莊瑞雄、綠黨總召阿甘,以及親子共學的年輕人吳亞昕,這就是一個朝野合作,破除執政鬥爭在野的最佳範例,反核是公民共識,在野(哪怕很小)和人民都站在我這邊,中間選民自然會如雪片般飛來.

「罷免就是決戰中間選民」以及「降低泛藍(被罷免方)群眾投票意願」,往這幾點去思考,就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BROTHER.


留言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