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次台灣
賴清德的國慶演說,還不錯.
提到了51次台灣,只有2次中華民國,主題為「變局中奮起的新台灣」,而不是新中國,或者中華民國-這可能是歷年來總統國慶演說中最具有台灣主體性的一次.
而令人驚喜的是,演說中提到一個小段關鍵句,「我們也期待中國能體現大國的責任,停止扭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二戰歷史文件,並且放棄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台海現狀,共同維護印太和平穩定.」
這看起來是在對中國喊話,然而,「二戰歷史文件」這一小段字,懂的人就知道在說什麼,這個文件,就是所謂舊金山和約,台灣地位未定論的來源,這一小段關鍵字,帶來台灣獨立新的契機.
不論它叫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台灣,這些對於台灣統治當局的稱呼,都別具有意義,它們不只代表分歧的認同,更牽涉到這個共同體的變動,一個狀態到下一個狀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這種國家的轉型,或者是擺脫其體制,也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獨立的過程.
以辛巴威獨立為例,羅德西亞從英國脫離獨立,但對辛巴威的共同體來說,並非真正的獨立,於是當黑人成為國家的領袖,他們更改了名字,成為辛巴威羅德西亞,再終止羅德西亞的獨立宣言,於憲法中宣布「辛巴威羅德西亞將不再是獨立國家,成為英國的統治地域.」,再正式宣布獨立與正名,獨立成辛巴威共和國.
殖民者制定的國家儀式慶典,對於被殖民者的意義是,提醒殖民者你還並不是一個國家,或者說,你的國家正在獨立.
而問題在於,獨立的過程必然會有一個轉型階段,舊的體制與新的國家,會有一段重疊時期,無論是立陶宛最高蘇維埃議會,改名成最高議會,宣布獨立,亦或是辛巴威的例子,這都不代表把殖民國當成自己的國家,或者承認一個殖民母國統治的合法性.
那麼,如何面對一個殖民國家遺留下來的慶典,就會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課題.
我們可以想像辛巴威羅德西亞的黑人總統,在慶祝羅德西亞國慶時會說些什麼.
必然是強調辛巴威的存在與辛巴威的主體性,讓辛巴威不會只是個地名,強調他是一個國家.
底下當然會有人吶喊羅德西亞,或者辛巴威,或者辛巴威羅德西亞.
而不管怎樣,這些人都屬於辛巴威,都站在辛巴威這塊土地上.
人們應該會很好奇一件事,魁北克人如何慶祝加拿大國慶?
他們官方會舉行慶典,但人們卻十分低調,他們稱呼這一天為「搬家日」,因為每年七月一日,剛好是許多人家租屋到期的日子,人們忙著搬家,沒空管這日子.
他們有自己的國慶,叫做魁北克日,7月1日大家忙著搬家,而6月24日這天,他們舉魁北克的旗子,在大家小巷遊行,並開始大放煙火,拿著啤酒杯相碰,沸騰的情緒,讓整個城市的人都醒了過來.
加拿大日一度被倡議取消,在2021年,社群平台出現許多#CancelCanadaDay的標籤,因為在前寄宿學校中,挖出了215原住民兒童的屍體,其中有一具只有三歲,另外在其他的寄宿學校中,發現了751個無名墳墓.
這些墳墓原本都有刻著名字的墓碑,不過都被天主教會悄悄的移走了.
原因在於,加拿大過去的種族滅絕歷史.
在70年代,加拿大政府將超過15萬名原住民兒童從他們父母手中剝離,強迫他們進入寄宿學校中,這些學校由教會管理,充滿各著身體、精神和性虐待,目的在於切斷這些原住民兒童家庭與文化的聯繫,幫助他們「融入」白人社會.
進入這間學校,你會被消除身上所有原住民的特徵,修女對這些兒童非常殘酷,神父會禁止這些學生保持自己的習俗,
「他們會開始毆打你,然後失去控制,把你推到牆上,把你扔到地上,踢你,打你,」
當這些孩子因為身體的疼痛,在小屋裡祈求神的祝福,被發現以後,會被施予更多的懲罰,扣除晚餐,甚至活活餓死,因為他們的神,不是耶和華.
那些原住民父母以為孩子去遠方學習了,卻一直等不到孩子回家,他們站在家門口等到雙鬢都白了,那些記憶中還沒長大的身影,卻遲遲沒有出現.
「據我們所知,這些失蹤兒童都是無記錄死亡,」
直到加拿大國慶日前,出土的這一天.
安大略省北部數十個原住民族齊聲哀號,這一百年來他們終於等到了答案,而過幾天,國慶的煙火就要施放,他們準備在國慶典禮上跳舞.
這一天,許多看不下去的加拿大人要求政府停止這麼做.
加拿大人有雙重的身分,他們是殖民者,也是被殖民者,他們許多人來自英國,但同時加拿大也是英國的殖民地,當英國向德國宣戰,加拿大人也被迫徵兵上戰場,一共徵了65萬人,去替祖國打仗,死了6萬人,17萬人負傷,加拿大的國慶日,其實是「自治領日」,紀念被殖民者從殖民母國那裏獲得自治地位,7月1日,正是英國將三個殖民地,加拿大省、新斯科細亞省和新布藍茲維省合併成一個聯邦,加拿大省則包括了魁北克人,他們莫名其妙就被統一了,他們是一群講法語的人,對他們來說,這一天是殖民者的節日.
「自治領日」一直有呼聲改名成「加拿大日」,認為自治領日是過時的殖民者稱呼,但遭到許多保守黨人士反對,事實上,很多英裔加拿大人到20世紀初期仍普遍視自己為英國人,「自治領」被視為一種傳統,這牽涉到族群的權力競逐,在加拿大日,你要唱的慶祝歌曲「天佑吾王」,而這其實是英國的國歌.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日子,有一名議員發起了突襲,他趁議事廳只剩下13名議員的情況下,重新提起過去一直被杯葛的更名草案c-201,當他提起後,周遭的議員表示「好啊」、「沒差」,然後沒有人反對,儘管法定的開會人數根本不足,但「自治領日」就變成了「加拿大日」,此前,這個法案闖關數十次,被擋了40年.
保守黨的人回神,一發現忍不住痛罵是破壞傳統,提議的議員聳聳肩,若無其事地回「誰叫你不來開會」.
這種情形也發生在加拿大獨立的過程,他們的國名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無聲無息的就被改掉了.
他們的國名,原本不叫加拿大,叫做「加拿大自治領」,換句話說,1950年代,加拿大根本不被看成是國家,或者屬於英聯邦王國的一部分領土.
然而,在另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加拿大總理路易斯.聖洛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人們稱之為「路易斯叔叔」的偉大人物,在與各方勢力達成妥協後,對著政府官員使了個眼色,官員們隨即點點頭,心領神會,在沒經過任何立法,甚至也沒有人意識到,所有政府的官方文件和聲明,官方名稱「自治領」(Dominion),被改掉了,通常用聯邦(federa)代替.
可以說,神不知,鬼不覺,加拿大就無痛獨立.
加拿大法案沒有使用自治領一詞,法律文件也沒聲明國名為加拿大以外的其他名稱,而其他國家,歐盟,美國和其他國際組織,要不是官方名稱一律叫加拿大,要嘛認定加拿大沒有全名,要嘛認同加拿大就是加拿大的國名.
加拿大的國旗,楓葉圖騰來自魁北克,加拿大這個名稱來自原住民,唯一和英國有聯繫的,就是「自治領」,他原本就是用來指稱君主所擁有的土地,綑綁加拿大認同的,其實就是英國的君主制,保守人士顧慮的就是不願意加拿大完全脫離英國的殖民體制,因為英裔加拿大人過去曾經迫害魁北克人和原住民.
事實上,到現在仍然有人認為,加拿大的國名是加拿大自治領( Dominion of Canada).
加拿大獨立的過程,其實並沒有一個獨立宣言,或者是明顯的自決步驟,他反映的是一種檯面下的主權移轉,擺脫英國的殖民體制,加拿大勉強算是「正式獨立」應該是在1982年,4月17日,英國國會通過加拿大法案,將加拿大憲法的修憲權由英國國會轉移給加拿大,從此以後,加拿大才切斷與英國的聯繫.
在此之前,他們的憲法是英國制定的「英屬北美法令」,直到後來才自己制定加拿大憲法.
這種無痛獨立的問題在於,加拿大可能還不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因為他們的君主是查爾斯.
在憲法的各個角落,英國似乎仍保有能干涉加拿大立法的權力,魁北克就拒絕簽署加拿大憲法,加拿大憲法並沒有在魁北克通過.換句話說,加拿大憲法有一個省是完全沒在鳥的.
根據加拿大憲法第128條,每一次當選的議員和參議員,都要宣讀誓詞為英王效忠.
那麼,有趣的問題來了.
加拿大算是一個國家嗎?
他是一個被廣泛承認的國家,但也可以說,這個國家還正在獨立,擺脫殖民體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賴清德在國慶日提及51次台灣,我覺得很好,但光這樣是不夠的,因為這並沒有擺脫與中國的聯繫,10月10日,並不是台灣的國慶,是殖民體制仍在台灣延續的證明.
他也可能是以維持現狀為由,永久的對台灣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否定.
台灣的主權仍然有隨時被消失和侵占的危機.
這也無法對過去被中華民國,以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所迫害的本地居民、原住民、跟隨其遷移的外省人-所有台灣人進行交代.
在殖民者的慶典裡,彰顯台灣的存在,守護台灣的主權有其意義和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把殖民者當成自己的國家,延續不平等與不正義的體制,讓威權復僻,民主被收回,讓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在肯定台灣的聲音中,欠缺的是對中華民國國慶日的否定.
很幸運的,儘管很微小,本土小黨帶來了這樣的聲音,他們與本土社團召開的「拒絕雙十國慶」補足了這一點.
台灣基進表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關台灣何事?小歐盟則認為,不同的國家觀點,不是對立的兩極,期待台灣有一天能擁有屬於人民的國慶.
綠黨則提出了對原住民族群而言,所謂「建國」或「光復」的敘事從未包含他們的聲音,雖然我們政府常邀請原住民族於「國家慶典」中表演,但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與參政權卻長期難以獲得實質重視.
台灣原住民的存在,恰巧證明了,台灣不屬於中國,我們需要一個屬於全體台灣人真正的生日.
小黨的聲明讓人感受黨外時期熱情,也充滿各自對新國家的想像.
在2013年,加拿大日曾經發生一個插曲,一份加拿大外交部「不歡迎對象名單」(persona non grata),被公布在媒體當中,加拿大要求各地大使,不要邀請這些國家參與加拿大國慶.
有北韓,有伊朗,有蘇丹,有中華民國.
他們認為北韓不是民選政府,蘇丹的政治人物被通緝,而中華民國,「不是一個國家」.
那麼,如何成為一個國家?
我想,先從驕傲地喊出新國家的名字,台灣,Taiwan,開始,brother.
事情往往沒那麼簡單,他要告訴川普:台灣願意成為第51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