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自己是加害者的影子
「不要進入加害者的邏輯」.
所有害怕仇恨者,必須面對的前提,避免自己陷入於公正世界觀的偏誤.
當一個人被打了一巴掌以後,有兩個角色,第一個打巴掌的人,第二個是被打巴掌的人,如果你看到這一幕,心理湧現的想法是,被打巴掌的人的反擊或者是憤怒,會造成仇恨,或者我們想像那極有可能會是仇恨的來源,這,就是公正世界觀偏誤.
這,就是造成仇恨的來源之一.
你知道為什麼嗎?brother,因為過高的標準已經加諸在被打到巴掌的人身上,而我們感知到打巴掌的那個人,已經無形中被看待與一種低標,我們認為她不會有下一個巴掌,下下一個巴掌,我們害怕的是被打巴掌的人會製造仇恨.
如此,便是間接鼓勵人們多去打巴掌,因為她每打一次,自己被對待的標準就越低,越不會被懷疑,越是理所當然-被打的人被形塑的標準就越高,人們更加防備、害怕,她的善良,被不正的公正世界視為理所當然,若她有何反應,往後皆會被視為不純潔的,是仇恨的製造者,是在撕裂社會,是表現不好的模範生.
所以,最終就會是勇於製造仇恨者得利.
而我們都知道,誰才是製造仇恨的人.
柯文哲之所以敗壞德行,而還擁有票,姚文智之所以被抹得異常的低劣,連成為一個選項都會被視為是恥辱的,就和這個公正世界觀偏誤有關.
柯文哲滿足了某些人內心脆弱的想像,維繫一個公正世界與和諧社會的雛型,而成的願望,藉由某些人寬大、忍耐、退縮,而加諸於他們身上的高標準,來使這樣的「仇恨」消失.
「鄉愿的危險在哪?就是個人的判斷能力,以及,影響群眾的判斷能力,進而干擾事實,比如說,『去蔣化就是看不順眼把你幹掉』把去蔣化,簡化成看不順眼,不過人們為什麼會『看不順眼』呢?這個東西就沒了,就沒人去探討了,而自己轉型正義這一塊,就不用幹了,只要『歷史資料平和、中立的公開,不要有政治目的』,『這樣就好了』.」
「而蔣介石銅像的定位,從『不得已的存在』轉型成『理所當然的存在』,因為只是『看不順眼把你幹掉』而已,關於轉型正義的理念,甚至其本質『轉型正義並不是報復』、『轉型正義是寬恕』,會在無形中被化解於無形,這就是鄉愿的殺傷能力.」
應該憤怒的人不准許他們憤怒,不應該憤怒的讓他們恣意憤怒,道德規準永遠要求特定人來遵守,這樣的不公正將會培養超乎尋常的憤怒,在此其中,還必須承受中間各種仇恨肆虐的過程.
「我們普遍對公正世界觀偏誤的印象,就是檢討被害者,但其實沒有那麼簡單,他還代表著其他意義,例如,把保護人當成加害者,把被害者亦看作加害人,把無辜的人,也放在加害者的位置,然後自己和加害人,變成了被害者.」
「這是一種錯亂.」
「....這也是公正世界觀的真相,除了檢討被害人這個形式,其他還有檢討無辜者、攻擊保護人,發現真相者,衝擊群體的知,和真實,用以捏合、完整,保護自己的世界.」
柯文哲是很人性的,他存在的意義,就是安撫了某些人隱藏的內心,他們的公正,建立在對他人不公正的形式上,柯文哲扮演的一種受害者的角色,無論是二二八受害者,或是政治受虐兒,都會使人內射到自己,認為自己對諸多不公平的對待和遭遇,因著他的逃避和合理化,他們看成一種原諒和和解,他們將這樣的展演,也視之為自己的偉大情操.
所以許多人對他至死不渝,對他無從所覺,對於其他人的遭遇,置若罔聞.
他們認為那些人的正義是無效的,將那些人束之於高閣,責怪他們,歸咎他們,認為他們對自己並沒有幫助,他們在破壞社會和諧,他們無法同理自己,而什麼也沒做的柯文哲卻可以,因為他看起來和自己是相像的.
這樣的思維無限的擴散與蔓延,正義變成只能是想像中的,因為埋藏著巨大的風險,他們只要求一種低等的、能互相分享的移情,就像是,可以同情的,那個自我哀憐或者能用脆弱裝飾的自己,一旦問題被展開或者得到解決,這樣的狀態便會消失而使得自己不能再沉浸其中.
所以柯文哲愚弄了群眾這件事,而群眾也滋養了這樣的柯文哲,直到他一步步的,如食人花與豬籠草那樣開枝散葉,我們還在感嘆當初對抗的蜜蜂是如此的不完美,而使自己陷於錯誤.
漸漸的,「去蔣化就是看不順眼把你幹掉」,變成了「你們(我們)是搶匪,而對方是警察」.
這樣的偏誤也深深的觸碰到了各種倡議者和實際面對問題的人,例如蔡英文,柯文哲三度驅離或者拆除對方的帳篷,結論是蔡英文政府擁有較大的責任或者關係.
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偏誤,我們的移情作用,我們不太營養的世界觀,正促使著我們一邊高唱著正義,一邊用正義的條件欣賞著,正義被壓垮、傾頹.
最終我們發現,我們追逐的是一種「正義的感覺」.
所有追求公平與正義者,都必須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
「不要幻想自己是加害者的影子」.
那不會使自己看起來無比完整,或拯救了心中的什麼永恆的缺憾,或看起來高尚.
原諒、和解,與幻想無關.
最後,恕神父引用榮格的一段話:
「餵養受餓的人、原諒別人的侮辱、並且愛我的敵人…
這些都是偉大的美德.
但如果我發現我心裡就是那最窮的乞丐和最無禮的冒犯者,而我正需要自己的仁慈,我也正是自己必須去愛的敵人,然後呢?」
不要只看著自己有多麼害怕,還要直視他人的內心,他們是如何讓自己不再感到害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