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台灣百合,長於玉山腳下

 
你知道這是什麼旗子嗎?這是加拿大原本國旗的候選之一,「皮爾遜信號旗」,他也是第一面使用能代表加拿大象徵的符號-楓葉,端上台面取代舊殖民時代的旗幟.

加拿大的國旗原本是加拿大紅船旗,一整面英國的旗幟,加上加拿大各省國徽,點綴在角落,完全看不出是加拿大的國旗,反而像是殖民地的旗幟.

加拿大總理皮爾遜提出自己屬意的國旗時,被酸到爆,媒體上瘋狂的嘲諷,認為那只是他將個人的喜好加諸在全國人民之中,於是稱那面國旗是「皮爾遜信號旗」,舉國上下彷彿都不認同這面旗幟,但皮爾遜還是堅持要提出更改國旗的倡議,在一面倒的噓聲下,「皮爾遜信號旗」徹底淪為了小丑.

但其實很多人私下是很喜歡這面旗子的,包括反對黨領袖迪芬貝克的秘書,但是他們不敢說,因為大家已經決定好判這面旗幟死刑.

迪芬貝克反對任何更改紅船旗的旗子,他甚至希望把國旗換成英國旗,作為過往英裔加拿大人的代表,他認為殖民母國才是他們加拿大的根本,連軍隊都支持他,他背後是一群偏好維持現狀的多數選民.

那麼,「皮爾遜信號旗」這個小丑扮演什麼角色呢,就在他們國旗大辯論時,正反兩方陷入僵局,召開了國旗委員會,正方自由黨7人,反方保守黨5人,加上3名第三勢力議員,迪芬貝克竊喜,以為自己贏了,因為歷年的的國旗委員會沒有一次成功過,他只要一直不斷的杯葛就行了.

國旗委員會接受了3千多件投稿,其中楓葉形象的國旗佔大多數,你就可以知道媒體表面的聲浪掩蓋下,人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最後關鍵時刻,有人將一件歷史學家的作品,紅色楓葉旗塞了進去.

自由黨的人看了這副作品,點點頭,圍在一起密謀了一個計劃.

最後決選,是「皮爾遜信號旗」和「紅色楓葉旗」脫穎而出,而理所當然,保守黨的人為了杯葛「皮爾遜信號旗」這個小丑,把票都投給了「紅色楓葉旗」,沒想到,最後結果,15:0.

自由黨人全部都跟保守黨人投同一個選項,加拿大楓葉旗,於是誕生.

迪芬貝克原本料想自由黨人會投給自己總理支持的「皮爾遜信號旗」,這樣子票出來的樣子會很接近,不管是哪面旗子,民意代表性都不足,接下來他只要不斷在辯論台上反對即可,最後就跟以前一樣維持現狀,使用加拿大紅船旗,但沒想到,自由黨的人居然投給自己的對立面.

原來,紅色楓葉旗的設計想法,正符合了皮爾遜的初衷,他的設計者史丹利其實是皮爾遜的大前輩,他在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的大樓上,凝視著學院的旗幟時,心裡就萌發了想法,「我們他x的幹嘛用英國殖民旗?」、「為什麼不用能代表我們加拿大的象徵物?」

這樣的想法比皮爾遜還早,皮爾遜是在處理蘇伊士運河危機時,希望派駐軍隊前往埃及,被埃及政府拒絕,對方嗆:「你們的國旗是英國的,英國是我們交戰國.」這讓皮爾遜大受震撼,原來自己被當成英國人.

史丹利在寫給自由黨人的國旗設計備忘錄寫著,「任何新國旗“都必須避免使用具有分裂性質的國家或種族象徵”,無論是帶有英國國旗或者法國鳶尾花象徵的符號,都是不可取的.」

皮爾遜見了,心想,法國英國都不行,那不就是只能是我們加拿大的符號嗎?史丹利摸摸鬍子,對著他微笑,雙方攤開彼此的手,上面都畫著楓葉圖案,兩人彼此心領神會,互相擊掌,淫笑聲迴盪在夜空中.

此時,保守黨的迪芬貝克後悔也來不及了,因為15:0實在太嗆,這代表他們保守黨人也同意這面旗幟,不分黨派,都要這面加拿大的新國旗,原本,他們也可以選擇不投票的.

到了真正的要決定的時候,迪芬貝克發動了長達六周的冗長辯論,保守黨不斷的發言,實為阻撓議事,各種髒話和歧視都飆了出來,「加拿大就是英國的一部分!」、「紅船旗才能代表加拿大的傳統!」、「你他x的法國走狗」,而到了真正要最終投票的時候,法語保守黨直接轉向支持楓葉旗,原本他們只是保持中立,覺得不關他們的事,連迪芬貝克的黨員都背叛了他,163票對78票,通過了這面國旗.

在新的國旗升起的一霎那,迪芬貝克哭了,但他的秘書卻張開雙手歡呼,原來,一直以來的臥底就在身邊,他的秘書邦妮.每天幫他處理那些成千上萬來自英裔加拿大人「救救紅船旗!」、「加拿大要滅亡了」的忠誠手下,其實非常喜歡皮爾遜的小丑,而如今升起的楓葉旗,長得跟他十分相像.

據說,迪芬貝克狠狠的瞪了他的秘書,長達兩個月的時間都不和她說話.

皮爾遜訊號旗這個小丑,扮演的是讓真正的楓葉旗,登上加拿大這艘船的任務,當所有人都對這個小丑丟石頭,嗤之以鼻,吸飽了仇恨,就不會有人去注意楓葉旗了,他從三片葉子摘下了一片給她,讓那些不敢說話的人,可以勇敢表達對她的愛意.

原來,人們以為的小丑,其實是黑暗騎士.

加拿大國旗一開始,並不受歡迎,反對者認為那是企圖切斷加拿大與英國關係.當有人在自己的店裡面升起了這面旗幟,遭到周遭人的冷嘲熱諷,他發現整個加拿大,除了國會山莊和自己的小店以外,都沒有人懸掛國旗.

但如今,就連保守黨的議員,都會找來一堆小朋友,升起楓葉旗,一邊升,一邊跟著小碰友一起喊「楓葉好棒!」,隨著國旗緩緩上升,每個人的臉上好像都被淋滿了楓糖一樣香甜.

加拿大其實跟台灣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包括他們真正的國名,加拿大,其實是原住民取的名字,他們原本的國名叫「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也許也是現在正式的國名.

Dominion一詞的來源是拉丁文的「主人」,也就是君王的領地的意思.

台灣是「台灣是一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加拿大是「加拿大是一個國家,名字叫自治領」

加拿大的國旗曾是英國的殖民旗,被一堆人簇擁,當成自己國家的鐵律,就如同台灣的中華旗一般,加拿大的國慶日,要唱「天佑吾王」,也就是英國的國歌,加拿大跟台灣一樣,充斥著許多殖民體制的痕跡,包括他們效忠的對象是英王,他們的總理形式上是由加拿大總督來任命,他們的憲法128條規定,每一位新當選以及獲任命的議員、參議員需宣誓效忠在位的英國君主.

加拿大的殖民烙印有多深呢?在2004年,​加拿大總督到法國參與一項典禮,在英國女王面前稱自己是「加拿大元首」,引起了白金漢宮的不悅,認為這是在冒犯英國.

總督在加拿大只是個虛職,殖民時代遺留下的職位,但在英國王室的角度,總督不能宣稱自己統治加拿大,因為總督只是國王的代理而已,如果兩人同場,僕人就是僕人,主人就是主人,總督的權力就回到英王的手中,這個權力,就是加拿大的主權,從這裡可以看出,由總督任命的加拿大總理的地位,其實比一個省長還不如.

不過他們還是在壓倒性的「維持現狀」中,鴨子划水慢慢前進,包括偷偷改掉自己國家的名稱,用大辯論換掉國旗,國慶日改名成加拿大日,議員拼命的想修改宣誓誓詞.

加拿大和台灣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他們還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的時候,國內都稱呼自己是自治領,全世界都習慣性的稱呼他們為加拿大,而不是自治領.

那麼,台灣呢?

這一個正在獨立的國家,也許有一天,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日,自己的慶典,自己真正的名字.

正如同金馬獎時,台灣導演傅榆所說的,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無論是海洋到海洋,A Mari Usque Ad Mare,或者是,我牢記在心,Je me souviens.

生於台灣百合,長在玉山腳下,brother.


留言

熱門